使用者:Msnhinet8/中法戰爭
跳至導覽
跳至搜尋
中法戰爭(其他稱呼:清法戰爭)是指1883年至1885年期間發生在越南主權爭議的一場戰爭。
爆發背景[編輯 | 編輯原始碼]
1881年法國策畫一件越南的反朝貢運動,要越南不要再對宗主國中國進行朝貢,隔年越南就發生了政變,使法國趁機入侵越南,法方除對越南侵略之外也向中國的雲南省進攻,這讓清帝國出兵保護越南,雙方因此發生衝突,而導致兩方面都有傷亡,法國佔上風。法軍於是派出遠東航艦擊垮了大清帝國的南洋和福建的兩個艦隊,同時也取得臺灣海峽的制海權,並且在1884年和1885年的戰爭晚期佔領了臺灣的雞籠及澎湖地區。
過程[編輯 | 編輯原始碼]
中法戰爭是繼鴉片戰爭後的一場更大規模的戰役,戰爭期間臺灣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對戰,法國的海軍上將李威利戰死,法國決定改組殖民地政府,命令海軍中將孤拔及陸軍少將布義葉上任,主要籌備海軍事務,1884年5月清朝與法國簽署了「中法簡明條約」,同年6月中法在中越邊境再度發生戰事。
於清法戰爭期間,法軍在陸戰上尚未取得優勢,與此同時法國只擁有海南島、舟山島和臺灣的部份地區。1883年法國和清朝開戰之際,法軍無法快速地解決陸戰的勝敗問題,就利用他們佔有的土地與清朝當作談判的籌碼,由於法軍所佔據的地方距離中國都過於接近,臺灣反而距離較遠,使之成為法國主要的戰略目標。
戰爭的經過[編輯 | 編輯原始碼]
1885年2月13日法軍的「拜逸」號為領導的船隻艦隊,順沿著澎湖西嶼附近的水域通過,在這航行的過程當中並未受到清朝的砲擊,而法軍在知道西嶼砲臺都沒有任何防備的情形下,當天上午就對著四角嶼和附近有的砲臺進行攻擊。
法國的海軍越來越對澎湖的本島造成威脅,最先遭到砲擊的四角嶼和附近的砲臺在遭到擊毀之後,至上午八時二十分時孤拔決定停止射擊。